焦点速递!陈年普洱中的黄曲霉素,和投毒扯上了关系?手里的茶杯该放下吗
来源:康复Therapy.     时间:2022-09-16 22:48:46

前几天,上海的一家公立三甲医院抢救了一名患者,这位患者的病情,医生觉得非常像中毒,虽然已经进行了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但所有的抢救措施之后仍然没有抢救过来。

这位患者的来头可能有点大,而且病得这么蹊跷,有好多疑点,它就是游族网络目前的公司实控人,林奇先生。

但是根据最近披露的细节,现在很多人怀疑是不是陈年普洱中的黄曲霉素在作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这么一折腾,普洱中的黄曲霉素又被人们关注起来了,那么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黄曲霉素有多大的毒作用?

一、价值600万元的名誉损失费。

黄曲霉素这种东西很多人都听过,大家更了解的其实是黄曲霉素的毒性是传说中的一级致癌物质。

更简单说黄曲霉素致癌这件事大家都是认可的,无论是在我国即使拿到世界上来说都是公认的。

而在社会中黄曲霉素引起的污染事件,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上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当然所有的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事项更加重视了,对农产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测定仍然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很多年前方舟子就曾做过科普,写过一篇关于茶叶中致癌物质的文章:《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

在这篇文章当中,方舟子用了很多论述,他觉得茶叶是可以致癌的,但之后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觉得这件事对他们的声誉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于是对他提出了600万元的名誉损失费索赔。

至于这600万元到账没有,后来我也没关注过,如果有知道的人可以在评论区里告诉我一下。

但是普洱茶到底能不能喝,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这个产业链不小,而且我每天都在喝。

黄曲霉素的毒性一般认为是很强的,研究发现其毒性是氰化钾毒性的10倍,相当于砒霜毒性的68倍,而且致癌性也非常强,是奶油黄的900倍,二甲基亚硝酸铵的75倍。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物质在天然食物中最为常见。

我们更关心的是它的毒性作用到底有多大。当然拿人做实验太恐怖了,咱们国家也不允许,但是很多研究都会拿大鼠做实验。

有研究显示,黄曲霉素B1对大鼠的致癌剂量是每天10微克,维持时间可能达到三个月到6个月之久。

于是经过计算,对于一个60千克的成人来说,致癌剂量就相当于每天吃2.5毫克这种吃法,吃三个月到半年也能出现毒性。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类比,并没有在人体中做过试验,所以具体是多少剂量,吃多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目前所公认的黄曲霉素致毒性在每千克。

在这个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事实。

1.黄曲霉素需要长期吃很久,才能达到致癌量。

2.黄曲霉素会致癌,但是想中毒不太容易,因为黄曲霉素产生毒素的话,需要非常适宜的温度湿度核验物质,可谓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二、普洱茶喝多久会致癌?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给我答案,早在2010年广州疾控中心就在茶叶中检出过黄曲霉素B1,含量是8.52微克/千克。

经过换算,每天要喝1000斤普洱茶,而且里面的黄曲霉素需要被人体全部吸收,才能达到60公斤成人的致癌量。

而且这1000斤普洱茶要连续喝至少三个月,想想都挺难的。

所以真要是想通过喝普洱茶致癌,只能说太高看黄曲霉素的能量了。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喝普洱茶虽然可能会检测出黄曲霉素,但这种剂量的黄曲霉素对人体损害并不大,喝茶还是可以继续的。

三、如何预防黄曲霉素的危害?

其实理论上讲,黄曲霉素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最主要的预防方法其实是防霉和去毒。

当然在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从点点滴滴做起才是最真实的。

1.在食品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不要太潮,也不要太热,温热潮湿的环境很容易促使细菌生长。

2.及时灭菌和抑菌是非常有效的,可以防止和延缓腐败变质。

3.在太阳下暴晒15~20分钟,往往可以有效地去除粮食中的大部分毒素,毕竟紫外线是看不着的利刃。

4.如果发现食物发霉或变质,比如茶叶,觉得不靠谱的话就扔掉,别怕浪费。

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毒素,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毕竟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致病菌,无论是细菌病毒和真菌都是很难被发现的。

但也正是这些问题,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食品安全更应该被大家所关注。

不过也不要因噎废食,不要检测到一点毒素,就放弃了茶叶。

而且就算有人通过茶叶投毒,那也是投毒者的问题,而并不是茶叶本身的问题。

今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教授说,只要工艺和存放得当,陈年普洱中的黄曲霉素都仍然可以保证在很低甚至没有的状态,而且理论上讲越沉的普洱茶越不适宜黄曲霉生长,当然就更不容易导致人死亡了。

不要让茶叶背了黑锅。

参考文献

[1]陈靖文.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9(20):47-48.

[2]张田勘. 普洱茶是否致癌[N]. 健康报,2017-09-22(004).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