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看:李东垣的一方,没有调气药,为什么以“导气”来命名呢
来源:太阳说易.     时间:2022-08-29 06:31:46


(相关资料图)

导气除燥汤出自于李东垣的《兰室秘藏》。药味不多,却具有导气除燥的功效。主治血涩至气不通而致的小便闭塞不通。小便闭塞不通,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也就是说小便量少,或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癃和闭虽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病情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也有开始涓滴而量少,继则闭而不通者,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说:“三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在汉代由于汉殇帝姓刘名隆,为了避讳起见,凡遇癃均改为淋。所以在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里,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说法,这一避讳,影响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小便不利,病因很多。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诸侯》中提出小便不通和小便难的病因都是由于肾与膀胱有热,“热气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说明由于热的程度不同。而导致小便不通和小便难的区别。《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又记载:“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当然,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此证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备,如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癃闭》中,将本病的原因总结归纳为:“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愤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

在生理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肃降、肾的气化,使清者上归于肺而布散周身,浊者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此外,三焦水道通利与否,还与肝气的条达,以及膀胱有无血瘀、沙石、肿块等阻塞有关。因此无论是感受湿、热等外邪,还是因饮食偏嗜肥甘酒热辛辣之品、劳倦过度、年老体虚、久病伤肾、房劳过度、七情内伤等等内伤因素,或者因外伤、沙石、肿块等原因,凡使上、中、下焦任何一个环节功能发生障碍,均能导致本病。

本方证所造成小便闭的原因是由于饮食劳倦过度,湿热结于下焦血分,膀胱气化受阻,尿窍闭塞。所以李东垣说“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我们看此方剂的组成,茯苓(去皮),滑石(炒黄)各二钱,知母(细锉,酒洗),泽泻各三钱,黄柏(去皮,酒洗)四钱。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候。本方以黄柏、知母滋肾阴,润肾燥,清其源而流自洁;茯苓、泽泻甘淡,与咸寒为伍,有利尿除热的作用,滑石为石药中的润药,利六腑的涩结,下达膀胱,润滑肠道。

细观本方并没有调气的药物,而为什么叫导气除燥汤呢?那就在于在于黄柏,知母经过酒洗,酒性散,可借助酒的辛散走窜之功而更便于药物直达病所,借助酒通行血脉之性,增强药势。中医早有酒升盐降的说法,酒有先升后降的作用,故借酒以行气。滑石味甘性寒,可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滑石炒黄,可降其寒性,而且以借火性来行润滑之功,温则气行。所以名“导气”。本方证因湿热瘀毒结于肾与膀胱,为了有利药性直达,故以空腹服用;另外,为进快拦截病势,提高疗效,又提出“如急,不拘时候”的频服方法,更有利于药效持续,快速祛邪。当然,本方用于小便短少,淋涩,可加扁蓄、瞿麦等利水通淋药。本方证为实证,若肾虚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常的癃闭不宜。

相传金元年间,长安有一个叫王善夫的富商,小便不通以后,大腹便便,肚子坚硬如磐石,壅塞之极,导致双腿凸出,腿脚肿胀的破裂出黄水,吃不下也睡不着,苦不堪言。李东垣详细询问病因和其他医生所用处方,想到《素问》中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提法,推断王善夫小便不通是体内阴阳不平衡所致。他对王善夫说:“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胱肾之室,久而干涸……”。也就是说是因为吃得太好了,长期大量山珍海味积热损伤了肾水,导致膀胱久而干涸。当时所用的就是黄柏,知母,以少量的肉桂为引而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