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热点:慢阻肺病患者最怕空气突然变冷,但比寒冬更考验的是心理出现的“感冒”
来源:呼吸界     时间:2022-08-09 05:44:39

每每说到健康,我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身体,但其实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改善和预后。慢阻肺病作为一种病程较长、迁延全身的疾病,极易合并焦虑、抑郁,前不久我们的患者群里好多病友聊起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有病友希望能科普一下如何安抚疏导焦虑情绪。

今天我们采访到了中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语言治疗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葛丽君医生。

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证据证明慢阻肺病也是一种身心疾病


(资料图片)

葛医生介绍,慢阻肺病患者因患病时间长,病程迁延,反复急性加重,无法完全治愈,体力和社会活动受限等因素,病人极易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绝望、 甚至拒绝人际交往等负面情绪和反常行为。

虽然目前慢阻肺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证据证明慢阻肺病也是一种身心疾病,许多患者在急性期与缓解期都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抑郁。慢阻肺病患者达到焦虑或抑郁障碍标准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2-5倍,而且也比具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这种关系很可能是双向的。

焦虑、抑郁作用于慢阻肺病患者也会导致其精神心理异常,社会情感连接障碍,一定程度上加重喘息、气促,引起患者过分关注,甚至夸大一些主观症状,产生烦躁及恐惧心理,形成互相加剧的恶性循环。

认知决定行为,错误的认知观念势必会让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葛医生介绍,认知理论会认为,情绪不是所发生的事情导致的,而是源自于本身对周围及自身事件的态度、理解、评价、看法。错误的认知观念会提供消极的证据,使之更加稳固和隐蔽,进而促使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纠正祛除。

目前临床对于这类患者的干预主要采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找出导致产生消极情绪和不合理行为的错误认知,来纠正固有错误的观念以及这种错误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并使其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慢阻肺病患者典型的呼吸模式就是短平快,那当你了解认识到这一点,呼吸出现短平快的时候就不会过分焦虑紧张,首先认识到自己患病的事实,了解这个疾病的特点,再来寻求改变的方法,是该药物治疗还是进行呼吸康复,还是进行放松练习,只有拥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你的行为。

临床上,很多患者容易胡思乱想,甚至有的患者会纠结“我为什么就得这个病了”,比起“你要放松”“不要焦虑”这些苍白的话语,周围人也要明白病在患者身上,他不可能不焦虑不担心,那不如引导告诉患者该如何去做,让患者从认知观念上做出改变,做到知己知彼,也才能放下空担心。

所谓心理治疗,其实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正视自己患病的事实

葛医生介绍,临床上很多患者,特别是一些个性要强比较敏感的患者,有很强的病耻感在。他们生病以后不愿意让人知道,不想让别人发现,有时候很小的一件事,比如跟人说话会喘,对方处于好心问他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他会非常不舒服,觉得自己跟正常人不一样,发展到后续会越来越不愿意跟人交流,拒绝社交,变得沉默寡言。

有的患者会因为自己佩戴氧气管觉得自己跟人不一样,不愿意出门,还有一些患者,会觉得自己是家庭、儿女的拖累,所有这些都会加重焦虑抑郁情绪。

不管是鼓励患者社交还是发展兴趣爱好,心理治疗其实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那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接受自己已经患病这个事实,只有在接受的基础上才不会逃避,去找解决方法。

葛医生补充,我们常说运动学习是终身,那掌握认知行为疗法也是一个习得过程,也需要去学习,就像年轻时候碰到问题去解决问题一样,一点点积攒自己的内心能量,去消除这种落差感、病耻感,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

同时,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也会一并教导患者家属,不需要刻意地去劝慰,很多时候陪伴就好,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把他当病人。在科学的指导下,如果能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感,那也会消除他的病耻感。

坏情绪就像“感冒”,是可以自己调节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最后给大家附上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点击“原文阅读”进行测试)作为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方法简单,标准明确,可以自我检测一下。

作为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都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病情也相对稳定,真正要面临的挑战在出院以后,如何做好病情的监控,常见的疑惑又哪里寻求解答……

本周六(8月6号)《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节目,我们将邀请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主治医师韩腾大夫一起来跟大家聊聊“慢阻肺病患者睡不着怎么办?”届时有问题的读者可以提问,也可加入患者群提问,我们会收集整理安排在节目里。

关键词: 肺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