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息!肿瘤中心模式:让病人在治疗中最大获益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供稿:人民资讯     时间:2022-08-04 17:52:49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文/马萌


【资料图】

时至今日,恶性肿瘤仍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敌人。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平均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癌症。虽然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研发成果层出不穷,目前肿瘤治疗已经从“谈癌色变”到“与癌共存”,但如何让患者最大获益,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众所周知,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尤其是对于中晚期的病人,其治疗一定会涉及到各个学科。但多数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都曾面临过“选择焦虑”:外科医生提出可以手术切除,放射科医生认为要放疗,还有医生建议可以免疫治疗……各科室的医生都可以拿出他们专业范围内的“最优选择”,可是患者到底要信谁,怎么选?

谁来抉择“最优疗法”

刘宝瑞至今难忘一位二十几年前的肺癌患者。当年这位患者被确诊肺癌骨转移后,家人在不同医院陆续经历了多种治疗选择,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几经辗转到刘宝瑞的科室后,没过多久便离世,生命定格在25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刘宝瑞

只有把综合治疗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才能让患者真正受益。“对于一个不懂医的患者来讲,就诊时医生给他的指引是非常重要的。但因为每位医生固化在各个科室,在为患者提供指引的过程中,还是会缺乏科学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刘宝瑞说。

如今,作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简称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刘宝瑞已经带领团队在建设以患者为核心、以疾病为单元的肿瘤中心模式路上实践了十余年,在鼓楼医院建立了六个肿瘤中心(亚专科),涵盖了常见头颈、肺、食管及腹盆腔肿瘤和药物治疗、放疗、生物治疗、热疗、微创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诸多诊疗技术。

一种新模式的诞生必然会经历多重考验。在肿瘤中心模式成立初期,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经在中国逐步推广,但在患者人数庞大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医院只能实现重症会诊,却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这其中最大的“无奈”是大多数医院依然以科室为单位考核绩效,非本科室的医生来本科室帮忙会诊,会产生权责、绩效不明的情况,因此多学科诊疗最终只能是凭倡导、凭自愿。

但是在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最大受益的初心下,鼓楼医院实践了与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同的建制,让不同专业的医生聚集在同一个科室下,摒弃科室利益、头衔资历的束缚,实行绩效捆绑。

刘宝瑞分析道,肿瘤中心模式是结构性的,从制度上保障了患者接受恰当的医疗,实现最大获益。“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医疗流程,这个流程不需要患者过度烦神、过度分析、过度选择。”

契合肿瘤诊疗的发展需求

如今伴随着免疫治疗、个性化精准治疗等治疗方式的推陈出新,肿瘤中心模式更是契合了肿瘤诊疗的发展需求。

刘宝瑞举例道,传统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性的放射治疗和姑息性的放射治疗,但近年来在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下,诞生了“免疫性放疗”,以放射治疗为手段来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达到肿瘤综合治疗的目的。

当治疗原理发生变化时,一支精通药物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和放射治疗的“综合团队”才能灵敏地“随机作战”,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刘斌(化名)是“免疫性放疗”的获益者。三年前确诊胃癌后,医生在他的CT中发现多处肿大淋巴结以及肝门部融合肿大的淋巴结,如果用传统的理念,无论采用手术、化疗还是放疗,患者都无法治愈。

但是刘宝瑞的团队为刘斌设计了同期放化疗联合PD-1抗体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在病灶明显回缩后,他接受了手术,在病理检查中竟然没发现癌细胞。

目前,这项胃癌非手术治疗研究的病理完全缓解率高达38%。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进行学术报告交流,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即将在鼓楼医院启动大样本、多中心的III期临床。

患者受益,医生成长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学科越分越细,专科、亚专科越来越多,医生的能力也愈发局限于细分专业,这种情况下肿瘤医生隔着一个科室就像隔着一堵墙。

但是在肿瘤中心模式下,各科室相互借鉴,可在跨专业知识拓展、诊疗效率等方面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优势,“病人是获益的,医生是成长的。”

得益于胃癌非手术治疗研究的成功,鼓楼医院胰腺肿瘤小组也将这种综合治疗方案应用到胰腺肿瘤患者的治疗中。

一般来讲,胰腺肿瘤因为起病隐匿,无特殊的早期症状,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而采取单一的化疗手段,让病灶缩小的可能性也不足5%,但是借鉴胃癌综合治疗方案,4个月后患者在手术时实现了癌细胞清零。

毋庸置疑,肿瘤中心模式促进了不同科室间的诊疗方法不断融合,弥合了各科室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同时这也对医生的精进提出了更高挑战,他们不仅需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需要有超越本专业的眼界,对癌症的综合治疗有深入理解,时刻保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要有一辈子学习、一辈子钻研的心理准备,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是当不好医生的。要做一个知识领域宽广的博学者,需要不断地探索。”作为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刘宝瑞既肩负着肿瘤学科建设的重任,也深谙人才的重要性。

在他的带领下,学科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等6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获得江苏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40余项科技奖励;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得1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这种诊疗模式和结构下,医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为病人提供更好医疗过程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刘宝瑞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将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战略目标。在这条路上,刘宝瑞认为:“模式上的改变往往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他至今记得二十几年前第一次踏入鼓楼医院那天,惊讶地发现这家面积不大、且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的医院里竟然存在着一家花店。那一刻这座全国最早提出人文建设的医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以病人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的基本土壤。”

这份土壤滋养下,二十几年前那位肺癌患者的遗憾如今得以在无数患者身上弥补,肿瘤中心模式正在被广泛实践和推广,为他们带去最大的获益。

关键词: 肿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