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一片止痛药卖了350亿美元,救命药变毒品,夺走20万人生命
来源:创业最前线     时间:2022-11-02 08:49:31

作者 | 尹太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全美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萨克勒家族(SacklerFamily),不久前被指控引发了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并卷入到1600余起诉讼中。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有7.2万人死于药物过量,其中有49068人是因阿片类药物而丧命,此外,还有超过200万人严重依赖或滥用阿片类处方止痛药。

美国正处于阿片类药物流行的阵痛之中,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开启“潘多拉魔盒”的幕后推手——美国制药巨头普渡制药(PurduePharma)以及它背后的萨克勒家族。

其实在2015年之前,这个家族并未引起外界过多的关注。

2015年福布斯美国富豪家族榜揭榜,这个家族凭借坐拥140亿美金的资产一举挺进榜单前20强。

渐渐地,人们才发现,萨克勒家族是靠着虚假且过度营销阿片类止痛药奥施(OxyContin),才迅速积累起了百亿美元的巨额财富,而奥施康定也并不是疼痛患者的救世主,而是将他们直接拖入地狱的黑手。

但情况为时已晚,自1996年奥施康定上市以来,有700万美国人使用后上瘾,超过20万人死于过度服药,平均每天导致130人死亡,每一粒奥施康定上都沾满了患者的鲜血。

靠一片止痛药发家

萨克勒家族三兄弟,亚瑟、莫蒂默与雷蒙德分别出生于1913年、1916年与1920年。

三兄弟的父母是贫困的犹太移民,父亲来自乌克兰,母亲在一战爆发后从波兰来到纽约。一家人在布鲁克林开了一间小杂货铺艰苦度日。

幸运的是,萨克勒三兄弟天资聪颖,身上又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三兄弟不但成绩优秀而且早早就显露了高超的商业头脑,尤其是后来被称为“现代医疗营销教父”的亚瑟,他很早就开始帮人策划医疗广告文案来赚取报酬交学费。

大学时,三兄弟一同选择了攻读最难学的医学专业,毕业后,都成为了精神科医生。在当时,治疗精神疾病主要依靠电击疗法,但三兄弟一致认为,药物完全可以代替令人胆寒的电击疗法。

1952年,亚瑟买下曼哈顿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型制药厂,这也是普渡制药的前身。

亚瑟担任投资人,两个弟弟出任药厂的联合董事,负责具体的经营活动。紧接着,三个人又琢磨起生产药物的事。

药厂刚成立时,国家对于精神疾病类药物管制很严,他们只能生产一些无足轻重的药品,比如泻药和耳垢清除剂。

与此同时,亚瑟的营销天赋渐渐开始显现出来,他曾帮助辉瑞公司在处方药领域站稳脚跟,还写过一篇科学论文,助推安定成为首个过亿美元级别的药品。

事实上,亚瑟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创造了多高的广告盈利,而在于他颠覆性的营销方法和手段——不对患者做广告,而是直接针对医生。

作为医生,亚瑟意识到医生其实更容易相信数据和同行,于是他用科学研究来佐证药品疗效,非常巧妙的包装成严谨的论文放置在医学期刊上,令很多临床医生以为这是科学研究成果。

曾任普渡公司广告公关业务负责人的约翰·卡利尔表示,萨克勒的广告看上去非常严肃,就像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一样。

凭借着亚瑟的营销天赋,普渡制药慢慢做出了一些成就,接手生产抗菌药品,普渡制药在业界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1987年,亚瑟去世,享年73岁。如果说亚瑟让普渡制药变得小有成就,那后来呈火箭式增长则是两个弟弟苦心经营的结果。

亚瑟去世,莫蒂默与雷蒙德买下他的股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两兄弟开始让普渡制药涉足止痛药领域。

虽然亚瑟并没有亲身参与奥施康定的营销,但此后普渡制药研发的任何一种药品无不是严格遵循着亚瑟制定的营销方案。

八年后,老三雷蒙德的儿子理查德·萨克勒以羟考酮为基础,研发出了奥施康定,1995年,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批准奥施康定上市。

1996年奥施康定正式上市,一举登上最畅销的阿片类药物的宝座,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到2001年,奥施康定的销售额就已占到普渡制药总收入的80%。

穿着晚礼服的“毒贩”

普渡制药生产并发行的止痛药奥施康定虽然很贵,但凭借“12小时止痛效果”、“比其他止痛药更安全”的宣传噱头俘获了很多患者。

药品上市后不久,很多患者向医生埋怨道:这个药的止痛效果根本不能持续12小时。

为了掩盖“12小时止痛效果”的虚假宣传,萨克勒家族的成员便雇佣很多销售代表建议并鼓励医生加大患者单次服药的计量,也就是说,吃1粒不管用,那就尝试着一次吃2粒,吃3粒,并且向医生明确表示,奥施康定不会导致滥用,患者的成瘾风险不足1%。

实际上,奥施康定在向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申请上市时,普渡制药从来没有对奥施康定会不会导致成瘾或滥用进行过临床研究。

在此后数十年间,普渡制药的虚假营销手段将奥施康定标榜成一种不可或缺且安全的止痛药产品,导致医生们越来越频繁地向患者开出使用奥施康定的药单,甚至还将奥施康定作为了泰诺的替代品。

短短几年之内,奥施康定的销售让普渡制药从中获利数十亿美元。

其实,奥施康定的有效成分为羟考酮,与海洛因的成分相似,止疼强度是吗啡的两倍,非常容易导致上瘾,大剂量服用奥施康定的行为对于患者来说非常危险,患者每次服用奥施康定的剂量越多,依赖性便会越强,致死的可能性也会越高。

由于成分与海洛因相似,奥施康定药片在研磨、稀释后,基本上可以作为海洛因的替代品。

据《纽约时报》报道,人们嚼服奥施康定,或者碾成粉末后用鼻子吸入、用针注射,都会使人产生像服食海洛因一样的感觉。

黑色产业链迅速形成。很多人把药片以1毫克1美元的价格卖到黑市牟取暴利,此外,还有不少医生靠开奥施康定给患者来赚钱。

随着这种神操作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瘾君子发现,奥施康定的滥用程度开始呈现指数式增长。

由于普渡制药是萨克勒家族100%控股,属于私营制药公司,所以萨克勒家族有权决定药物的销售情况,但对于发生的一切,萨克勒家族选择视而不见,不仅如此,他们还一直在有计划地拓展奥施康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并且使用药品折扣卡来促进奥施康定的销量,据不完全统计,普渡制药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350亿美元。

多年来,萨克勒家族成员和普渡制药高管一直试图推卸责任,掩盖他们在促使阿片类药物流行中扮演的角色。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片类药物滥用开始蔓延时,时任普渡制药总裁的理查德·萨克勒则将全部责任推给了上瘾者。

2001年,理查德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打击滥用药物者。他们是罪魁祸首,也是问题所在。”

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导致民愤四起,2007年,美国联邦法院就对普渡制药公司及其3名高管提出刑事指控,称其歪曲并隐瞒了奥施康定的危险性。

普渡制药大方承认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存在“有意欺骗和误导”,并随后支付了6.345亿美元的罚款。

在此之后,包括萨克勒家族在内的公司董事会曾与联邦政府签署了一份公司诚信协议,承诺未来不会违反法律。

2007年之后,萨克勒家族成员陆续从公司辞职,虽然表面上与普渡制药再无瓜葛,但他们背地里仍然掌控着公司的决策权。

检方后来发现,普渡制药依旧在非法销售和推广奥施康定的使用。

尽管普渡制药一直官司缠身,但萨克勒家族成员却毫发无损,并且一直以“局外人”的角色控制着公司的日常运营,甚至还摇身一变,伪装成了乐善好施的慈善家,除了捐赠博物馆,萨克勒家族还积极捐赠大学,赞助医学研究。

在世界各地,都有以他们家族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和画廊,其中就包括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北京的塞克勒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塞克勒馆和伦敦皇家塞克勒馆。

“我们不需要毒枭的捐赠!”

面对舆情激起,2010年4月,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普渡制药研制的新奥施康定上市。

新奥施康定难以研磨,从而减少了用鼻子吸入,或用针注射而导致的药物滥用情况,结果奥施康定的处方量因此下降了近40%,普渡制药损失了超过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但大资本家萨克勒家族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数十亿真金白银白白流走呢?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继而把目光对准了海外市场,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亚洲、非洲、拉美洲等地的止痛药市场份额,这些地区的营收加在一起大致跟美国本土的业务规模相当。

今年1月,马萨诸塞州总检察长莫拉希利对普渡制药公司和萨克勒家族的八名成员提起诉讼,称萨克勒家族做出的错误选择导致了阿片类药物的大量流行,让20多万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但普渡制药公司坚称,这些指控具有“误导性”。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普渡制药公司如今正面临1600起诉讼,大部分诉讼直指萨克勒家族通过欺骗性营销手段,销售上瘾的、可能致命的止痛药奥施康定大肆敛财,涉及到的索赔金额高达100亿美元。

萨克勒家族是与艺术文化圈走得最近的一个家族,他们很早就为自己树立起文化赞助人的形象,甚至很多欧美顶级博物馆的展厅都会以该家族的名字命名。

但美国公众认为萨克勒斯家族做捐赠的真正目的是提升他们的知名度,并且分散公众对他们不道德敛财行为的注意力。

面对巨大的负面压力,不久前英国泰特美术馆宣布,未来将不再接受来自一家卷入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的家族的慈善捐赠。

多家著名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在同一天表示,“我们不需要来自毒枭的捐赠!”

创立普渡药厂的萨克勒三兄弟都是医生,但他们一生最为人所知的“成就”却并非治病救人。

23年来,萨克勒家族为了利益视生命而不顾,这是无论做多少慈善,捐赠多少钱都不能掩盖和弥补的罪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