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焦点】《黄帝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什么?如何养神
来源:文化养生谈     时间:2023-02-18 11:36:58

关于中医养生,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内经原文,基本可以当做传统养生的基础知识来理解。那就是《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资料图片)

实际上,在传统养生里,“神”的说法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说一个人身体比较强健,就会以“神气好”来形容;而很多对长寿之人的文字形容,也有“神采奕奕、神清气足”等描述。

由此可见,“神”这个概念,在传统养生里是有很高的地位的。

但是,“神”是什么呢?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信在很大一部分人的认知里,“神”是一个带有浓厚唯心色彩的名词。比如“怪力乱神”等鬼神之说,将其在人民大众中越发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该如何去理解其所说的“神”呢?

历代中医医家,围绕这个“神”字做了大量的探讨。可以说,围绕“神”而做出的阐述汗牛充栋。

其中,有的观点认为,所谓的“神”,有“心神”和“识神”之分;也有人认为,“神”就是指的“精神”,凡此等等。

当然,时至今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学习先贤经验时,也可以发现,那些阐述似乎都有其片面性。

在我看来,所谓的“神”,基本就是内经经常提及的“道”。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其中的“道”,简单说来,其实就是健康长寿的方法。而古人对于健康的理解与追求,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长寿”。

但是,如何达到“尽终其天年乃去”的长寿之境呢?

《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我们便可以发现,内经提及的“神”,并不是单纯的神志与情绪,而是整个身体脏腑平和、经络通畅、阴阳和谐、气血充盈的综合体现。这就是能获得健康的方式方法。也就是“道”。

既然我们把“神”大致等同于“道”来理解,那它所涵盖的方面就非常广泛了。

比如内经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比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自我保护;比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实就虚,更包括“恬淡虚无,宁神守气”的抱元守一。只有这几个部分都能融会贯通,才能实现“形与神俱”的长寿之本。

了解了“神”为何物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养神这个问题了。

前面说了,因为人们对“神”赋予的神秘,很多人便以为养神是很困难的。但只要了解了上述“神是什么”之后,如何养神就隐隐有“实物”可抓了。

我认为,做好如下4点,基本就能养好神了:

1、顺应四时,四季养生:

根据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相应地做出契合季节的养生维护。比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之类。也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等;

2、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也就是内经所说的“把握阴阳”。根据阴阳对立互根,殉应阴阳的生化原则。比如“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比如“阳热阴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等等。

3、恬淡虚无、精神平和:

传统养生,最为注重思想层面的养护。所谓养心养气之说。要做到淡泊情志,无欲则刚。避免思想情绪的剧烈波动,诸如大喜大悲、忧思惊恐等,从而使自己中气内守,做到邪不可干。

4、饮食平衡,起居有常:

这是相对来说最为“实际”的一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饮食,比如粗细搭配、荤素有度,节制饮食,避免偏嗜等等;

二是起居,比如规律作息,充足和科学的睡眠。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内容。

总之,历代中医养生家认为,“神”的功用在外,而所系在内。平常的运动对神有耗散的可能,所以才要尽量保持神明清净,才内做到神清气爽。

而“静养内视”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而做好了上述4点,就基本做到了养神了。

关键词: 失神者亡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