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白菜到!底!是!什!么!_热闻
来源:新周刊     时间:2022-12-16 17:34:29

本文转载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

图源:文一书绅

当了二十多年北方人,我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这个问题难住:

“什么是白菜?”

这还能有争议吗?《藤野先生》里根上系着红绳大头朝下挂在水果店里的“胶菜”,能汆丸子能炖豆腐能做成白菜猪肉大饺子剁下根来泡水里还能开出小黄花的白菜嘛!

别急,咱们现在就做个实验:多找几个来自南北方不同地区的人,讨论一下什么是白菜、小白菜、油白菜、奶白菜、娃娃菜、青菜、油菜、小油菜、瓢儿白、莲花白、洋白菜、高丽菜……用不了半小时,谁也别想再拍着胸脯说自己认识白菜。

不怪大家分不清。白菜的家谱,实在是太乱了!

白菜的南北奇幻漂流史

咱们先从最没有争议的“大白菜”说起,这个名称基本不会产生误会:叶大,没梗,菜帮脆硬,一层一层卷起来长,北方过冬必囤,甚至可以说是个战略物资。请注意——

这个北方人熟得不能再熟的东西,是!从!南!方!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唐朝以前,中国还没有白菜,北方人常吃的是芸薹属的“芜菁”。这东西很像萝卜,会把丰富的淀粉储存在地下膨大的根里,十分耐寒;把它引种到南方,天气不那么冷了,一部分芜菁类的芸薹植物开始尽情长叶子,最终在唐宋之间分化出了最原始的白菜——“菘”。

扬州的“大菜”很像古代的菘菜,可以腌菜,也可以烧芋头吃。

图/《舌尖上的中国》

后来,种在江浙一带的菘菜,又重新遇到北方的芜菁,杂交出叶子又大,又卷心抗寒的“黄芽菜”。人们把黄芽菜重新引向北方,终于在乾隆年间闯出名号,变成一统北方餐桌的大白菜。

留在南方的菘菜也很努力,生长出肥厚的梗,变成了上海青、苏州青、矮脚青……等一系列青菜,与菜薹、菜心、塌棵菜等芸薹亲戚一同成为菜市场的头号势力,也把“小白菜”这个名字扎进了人们的心里。

这一家子的关系,现在理清楚了吗?

制图/鱼一条

白菜家族如此庞大,以至于不同地区的人聊起天来时常两眼一抹黑,最能统一认知的,倒还是长相最憨厚的大白菜。在北方,它的江湖地位不必多说;在南方,它也并不是平平无奇的背景板。人人都说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偏偏就有“开水白菜”这样清淡的菜品登上国宴;江南婉约,有烂糊白菜的温柔,可冬天腌白菜的劲头一点也不输北方;粤菜精致,最善煲汤,对这种北方味道一样欲罢不能。

北炖菜南煲汤,烹煮白菜各有所长

冬日里的幸福感,莫过于天寒地冻之中独享一方小小的温暖,所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柔最动人心。然而我是个俗人,总觉得那火炉子上热的若不是酒,而是一小锅白菜汤,就更暖和了。

夜晚深寒,大雪将至,而锅里的汤汁已经“咕嘟”起来。白菜叶又软又嫩,随着开锅的气泡震颤着,再过一会儿,连帮子也要变得软烂鲜甜。锅里必须有豆腐,这是南北方人都能达成共识的,但用什么豆腐,又有些许不同——南方用白豆腐,细嫩鲜香;北方爱用冻豆腐,细密的小孔里吸饱了汤汁,更有滋味。

再复杂些的吃法,就很能看出南北方习惯的不同:北方最爱肥厚的口感,追求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南方则风格多变,平添不少温柔。

猪肉炖粉条是东北名菜,其实“白菜猪肉炖粉条”才是更常见的形态。白菜清清淡淡的,可是特别能吸油水,还容易入味,粉条保证了汤汁的浓厚,搭配大块的五花肉,这样肥而不腻,每一口都不寡淡。

山东淄博,冬天必吃酥锅。汁水丰富的大白菜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锅中水分的主要来源,也为整道菜提供了鲜甜的底味。锅底放藕片,免得粘锅,然后铺上大白菜,接下来就是厚厚的一层猪蹄排骨五花肉外加鸡鸭鱼,海带冻豆腐也不可或缺。食材满满当当地放进锅里,早就冒了尖,可是不用担心,小火炖上几个小时,白菜出了汁,而肉已经熟至酥烂。趁热吃,是痛快吃肉的豪迈;放凉了吃,汤汁结成冻,就更爽滑醇香。

淄博炖锅,只要放了鲜嫩的大白菜,炖锅连水都不用加。

关键词: 谁能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