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骨质疏松的早期临床表现,一文为你科普下
来源:小肆说健康     时间:2022-10-03 08:52:58

50多岁的孙女士去年刚退休,但是她本身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于是退休后参加了一个广场舞团队,每天坚持排练和演出,虽然有些辛苦,但是孙女士觉得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于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孙女士感觉自己总是腰酸背痛的,刚开始她以为是练舞累着了,于是请假休息几天,但是发现即使是休息后腰痛缓解的也不明显,而且每次排练完毕后自己的四肢关节都酸痛的厉害,持续时间也很长,终于在一次排练后孙女士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于是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住院后医生给孙女士进行了骨密度检查,结果提示孙女士的腰椎、髋关节等存在轻度骨质疏松,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孙女士很诧异,因为她一直在补充钙剂,而且一直在锻炼,为什么还会有骨质疏松呢?医生解释道孙女士的骨质疏松症属于绝经期后骨质疏松,这是一种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诱发的骨质疏松,仅仅补充钙剂是不够的;其次,孙女士平时的腰背酸痛、关节酸痛其实就是骨质疏松的早期表现,仅仅依靠锻炼是没用的,反而容易导致损伤。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孙女士暂时停止了随队训练,经过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她的症状明显缓解了,不久后又回到了团队。


(资料图片)

一、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分期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成分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根据统计,临床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5%左右,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60岁以上的发病率在20%左右,是导致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密度检查是确诊和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黄金标准,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当骨密度低于健康人1个标准差以内属于骨量正常;当骨密度降低1-2.5个标准差属于骨量下降;当骨密度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时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根据以上的诊断标准可知,其实骨质疏松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发生骨质疏松前有一段非常关键的骨量减少的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型

临床上将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3大类,每一种类型的骨质疏松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好发人群。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女性绝经后的5-10年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在于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导致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下降,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寿命延长,导致骨破坏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量丢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根本在于雌激素的丢失,因此临床上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时,除了补充钙剂、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基础治疗外,常常合并有补充雌激素。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60岁以后的老年人身上,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在于随着年龄增加,导致骨重建机制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质大量丢失;其次,维生素D、钙剂等元素的缺乏,老年人体内的慢性负钙平衡也是形成骨质疏松的关键机制,因此临床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往往从补充钙剂和抑制丢失两方面同时入手。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身上的骨质疏松症,临床发病率极低,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骨质疏松症,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在于多种基因的遗传因素的变异所导致,属于遗传疾病的一种,目前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仅仅采用补充钙质、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以缓解患者病情,因此患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

三、骨质疏松的早期临床表现

根据骨密度的分期,在确诊骨质疏松症前其实有一段叫作骨量丢失的时期,这个时期其实是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的关键时刻,但是由于这段时期的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因此经常被忽视,如果出现以下4种临床症状,可能是骨量丢失的信号。

1、腰背长期酸痛

腰椎和髋关节因为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因此最容易发生骨量丢失,而长期的腰背部疼痛是早期骨量丢失的信号之一。这种腰背疼痛的特点是以持续性的隐痛为主,沿着脊柱向腰椎两侧放射,程度不重,多可以忍受,长期站立、久坐或者弯腰后疼痛会加重,但是休息或者热敷后会减轻,因此非常容易和腰肌劳损、腰椎病等慢性疾病相混淆。

2、突然出现夜间小腿抽筋

许多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在早期都会出现夜间小腿抽筋的表现,甚至能在睡梦中痛醒,但是休息或者热敷后又可以缓解,而这就是人体钙质流失的一种信号。钙是维持骨骼肌正常收缩和舒张的关键矿物质,当骨量丢失,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连接处的兴奋性增高,引发肌肉痉挛,导致小腿抽筋,因此如果莫名出现夜间腿部抽筋的情况,需要适度怀疑自己是否缺钙,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关键词: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