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议:同样都有临床数据,为啥他发了顶刊?
来源:NG视频     时间:2022-09-30 22:30:23

科研难,难于上青天

主题及数据,立项何茫然!

尔来二十四小时,不够临床接病患


(相关资料图)

……

2022年9月23日,“科研面对面”第四期顺利上线,和前几期一样,一众医学大咖为你开路,支招科研之路!

本次直播的主持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教授表示,目前我国急诊医生的科研发展相较其他学科还相对弱势,但是得益于丰富的工作经验,只要急诊科医生能意识到自身不足,并积极克服,仍有可能迎头赶上,在科研领域焕发光彩。

数据远非万能,思维胜于数据

随机对照实验(RCT)一直被誉为临床研究中的金标准,但其究竟是为何被誉为金标准的呢?针对这一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年研究研究员黄丽红教授进行了解答。

无论是探索疾病的病因,抑或观察某种新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果推断才是临床研究的最终目标问,它反映了一种在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对代表性、混杂、偏移等干扰的审慎考虑,从而在声明“因果关系”时能尽可能排除误判的可能。

要介绍因果推断,就要提到潜在结局框架,黄丽红教授以2分类处理因素为例,对其进行了介绍:“对于一个受试者,他可能接受某一个治疗,也可能不接受某一个治疗,因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就存在两种潜在结果,一个是接受治疗后的结果,一个是不接受治疗的结果,这两种结果都是潜在结果。”

真正的因果效应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下来考虑两种潜在结果的差值,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同一个受试者接受两种处理的可能,因此,临床往往是站在人群的角度上来评估平均因果效应,这就需要在统计方法学上满足一定的假设。

1.可交换性。针对处理组想象,如果该组受试者没有接受处理会发生什么情况,判断这一想象结果跟实际没有接受处理的小组情况是否一致。即只要临床研究不存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就具备了可交换性。

2.一致性/明确的干涉干与。这就要求实验有明确的分组,且观察结果即为潜在结果。

3.正定性,即为在一个研究中,既要有在处理组的个体,又要在非处理组的个体。

“可交换性是这其中最难达到的。”黄教授表示,对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处理可以平衡混杂因素,从而达到可交换性,同时也能满足一致性和正定性。

“RCT虽然满足了因果推断的假设前提,蕴含因果推断统计学思考,但要将因果推断思考贯穿研究始终,才能最终获得因果关系。”黄丽红解释道,尽管一开始进行了随机分组,并不代表执行中也能贯彻分组,受试者可能由于各类原因对随机化分组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即便是RCT也存在因果推断的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有很多指导原则出台。为了维持RCT的因果推断的属性,就要求必须设定估计目标,即研究者要进行预判,提前考虑是否会出现扭曲因果关系的事件且时刻监督此类事件。其中,临床医生要在试验中特别关注对伴发事件的预测,“这是未来发表高质量RCT的要求之一。”

目前临床有很多专家都对真实世界研究(RWS)感兴趣,但这样同样面临着挑战。由于RWS研究以观察性研究较为多见,没有经过随机化,就会存在混杂因素的潜在影响。“我们对医学的认知仍有局限不能预测所有问题,患者不能按照标准生病,我们也不能按照标准治疗。”正因如此,RWS研究的三种类型(实用比较性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使用现实世界证据作为外部对照的单臂试验)在正定性、一致性、可交换性上均可能受到影响。

在这其中,分析方法的规范化实施是获得可靠真实世界证据(RWE)的质量保证。而要想将已有的真实世界数据(RWD)通过科学的研究设计、严谨的组织实施及合理的统计分析得到所需的RWE,是个漫长的过程,亟待因果推断相关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