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讲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杏坛讲学)
来源:车百科     时间:2023-08-31 13:33:09

杏坛讲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杏坛讲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关资料图)

1、原先可能只是地名,后来附会的人在今日杏坛种植了杏树。

2、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

4、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为名字。

5、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6、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

7、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

8、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9、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

10、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11、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

12、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

13、《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14、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15、”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16、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17、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

18、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

19、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

20、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

21、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

22、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

23、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

24、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

25、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26、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27、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28、”本来,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29、 但一种流行的附会说法却以为杏坛就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

30、宋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

31、故现在的曲阜孔庙实有杏坛。

32、由此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

33、清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

34、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

35、孔子杏坛讲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

36、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

37、这一天,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

38、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

39、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

40、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41、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

42、《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3、”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凡都有道德、学问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仕途不达,亦能保持操守, 《孟子·尽心上》 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4、”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

45、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

46、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47、“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

48、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

49、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

50、”睹物思人,命琴而歌。

51、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

52、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53、” 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

54、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

55、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

56、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此其二。

57、第三,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

58、据此三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59、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60、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

61、杏坛,泽中高处也。

62、” 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

63、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

64、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65、 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

66、”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

67、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

68、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

69、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70、 《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

71、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

72、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73、 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74、 石香炉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75、” 明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76、” 明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77、” 明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78、” 明姚文炤《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79、” 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

80、”明王在晋《杏坛诗》云:“松柏郁交翠,红杏倚孤亭。

81、”清朱彝尊《谒孔林赋》有“杏坛花繁,庭桧甲坼”之语,《曲阜远眺同刘中丞》诗有“夕阳新雨过,春杏旧坛开”之句。

82、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六十代赠衍圣公题杏坛》诗曰:“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珑、回琴想象中。

83、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84、”今孔庙杏坛有《杏坛赞碑》,正面为清乾隆帝手书之《杏坛》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

85、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86、”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87、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 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88、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89、所以四乡 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90、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91、杏 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达二万余人。

92、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93、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94、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 纪念董奉。

95、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 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