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你跟他们足够独立了吗,在送孩子出国之前
来源:刘承洛记忆重组     时间:2023-04-09 11:42:21

留学,需要孩子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社会规则,在为孩子打点行囊的过程中,家长更要为孩子做好收拾精神行囊的准备。通常意义上,留学是对未来的储备,它期待收获。然而,不是每一个留学生都能够功德圆满,分析原因,是这些孩子的留学行囊中,少了几样东西。

阿浩,男生,腼腆、微胖,他有过两次失败的留学经历和三进三出的国内初中经历。

15岁,在大多数初二孩子准备迎接来年中考的时候,阿浩因为学业竞争力不足而无力也无心征战中考,以拒绝上学的方式向老师和家长发出了逃避考试的信号。面对着国内中学的学习压力,和许多非学习型孩子的家长一样,阿浩的父母想到要送他出国读书。


(相关资料图)

阿浩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也碍于父母的压力,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只身前往国外,开始了他的少年留学之路。

第一个月,阿浩开始每天都给母亲打电话哭着要回国,看到父母不为所动,就连续多日玩失踪,根本不回应父母。心焦的母亲,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去国外陪伴。在国外的三周时间里,母亲不断安抚阿浩,也尽力帮他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在母亲的照料下,阿浩的情绪平稳了一段时间。

母亲回国后不久,阿浩竟然也悄悄的跑了回来。父母看到阿浩自己在国外实在是待不下去,而且由于工作原因,父母也不可能长期陪读,就默许了他的回国。回国之后的阿浩整日与一些有过同样经历的孩子混在一起,不是玩飞车就是抽烟喝酒,此时他还不满16岁。

父母认为,孩子这个年龄一定还是需要回归学校的。于是托关系,让阿浩重新读初三,希望他能参加当年的中考。已经玩野了的阿浩哪里坐得住,校方因为他的各种出格举动而不得不请他接受心理检查,并建议阿浩主动退学。无奈之下,父母找到了一个迪拜留学的机会,将阿浩送去学习阿语。结果,少年重蹈覆辙,又开始了用折磨自己来折磨父母的留学生活,三个月的迪拜学习再次以失败告终。连续两次无果的留学经历,让父母彻底放弃了送子留学的想法,只好第三次申请在国内进中学读书,阿浩的妈妈在官网预约了面诊后,带着阿浩来到了中心。

安全感是一切独立生活的起点,更是留学生活必备的心理基础。3岁的时候,阿浩就开始了寄宿生活,父母希望通过寄宿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然而,从小班到大班,几乎每个周一阿浩和他的妈妈都会上演一场撕心裂肺地分离,妈妈哭得昏天黑地,阿浩哭得地动山摇。只有周末,才是母子俩最幸福的时刻,阿浩需要妈妈分分秒秒地陪伴,母亲一分钟没在身边,阿浩就会惊慌失措。父亲为此极为不满,常常会责怪母亲太过娇惯,责骂儿子缺少男子气。小学寄宿也是经历波折,三年级起因为各种不适应症状,阿浩不再寄宿改为走读。

很多时候,父母的教养行为会对孩子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起到暗示作用。阿浩父母的教养观念差异很大,是典型的狼父猫母。父亲的严厉导致孩子畏畏缩缩,母亲对柔弱的孩子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保护冲动。在父子、母子的互动关系中,阿浩本能地选择靠近母亲,他很善于调动自身所有的脆弱,来赢得母亲最大的呵护。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的安全感顿然消失,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逃避行为,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会产生反射性逃避行为,然后采用各种方法靠近母亲。

阿浩的父亲非常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顶天立地,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大男人,但是他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常常用打骂的方式逼着孩子成长,强迫孩子独立。阿浩的父亲在家中是强势的,阿浩的母亲也总是听命于丈夫,所以,很多时候,阿浩即使有了母亲的保护,但是在父亲面前,这种保护显得非常不确定,所以,阿浩在家中总是唯唯诺诺,只要能躲在母亲身后就决不往前迈一步。

我在潜意识下找到了阿浩的相关病理性记忆事件,比如阿浩小时候,每次他只有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才能睡着并进入梦乡,妈妈有可能离开他到自己的房间,当阿浩醒来的时候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他经常着急地大声叫喊,所以当晚上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阿浩总是感觉很紧张,有心跳加速的感觉,十分焦虑。我对阿浩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后,他的情绪平静了很多。

在经过两个月的记忆重组干预后,阿浩终于返回学校,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课了。当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羽翼下,没有机会去经历生活、体验挫折的时候,他的成长势必是残缺的,而残缺的成长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缺乏独立意识,独立意识不完整的孩子很难建立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成功的留学生多数是在具有独立能力的基础上,承载着对家庭的责任走出国门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心中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努力完成学业,以回报父母,这种回报就是责任的最初体现。而阿浩,无论是留学国外还是留学迪拜,当他遇到对环境的不适应时,首先采取的就是逃避。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从生物人到社会人,需要通过各种经历,无论这些经历是苦是乐是难是易,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资源,其核心是当我们的孩子体验各种经历时,家长该如何让这些经历转变为有价值的成长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