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不出原因的腹胀、腹痛、大便异常,可能是肠子闹“小情绪”了
来源:药师华子     时间:2023-03-17 17:38:51

一个朋友跟华子诉苦,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肚子一直感觉不舒服,总是腹胀、腹痛,有时候便秘,有时候还会腹泻。他一度认为自己肚子里长了什么“坏东西”,但是到医院把自己的肚肠查了个“底朝天”也没发现问题。最后医生告诉他,他患的可能是“肠激易综合征”。


【资料图】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听起来名字有些奇怪,却是中青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人体神经第一多的地方是大脑,第二多的地方就是消化系统。人的肠子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就有可能“闹情绪”,发生过于兴奋或是“罢工”等反应,引发出各种症状。

最容易“闹情绪”的是大肠,表现为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如发生腹泻、便秘,或是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而肠易激综合征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精神因素相关性较大,也有可能与曾经发生过的肠道感染、肠道神经敏感、胃肠运动失调有关。确诊起来也不容易,往往需要经过胃、肠镜的检查,粪致病菌培养,粪常规化验,以及排除肝、胆、胰、甲亢、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由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才能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

二、心理治疗比药物更重要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没有什么特效药物,所采用的就是针对症状的对症治疗。比如对便秘者给予缓泻剂,辅助排便;对腹泻者给予止泻剂;腹痛症状严重者,给予解痉药,缓解疼痛。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虽然可以暂时控制症状,但病情容易复发,还可能会加重。

有研究发现,在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治疗中,医生的态度对治愈率作用更大。如果医生可以细致、耐心的向患者充分解释本病的有关情况,再辅以药物治疗。85%的患者症状会缓解,而且在5年内有68%的患者没有复发。所以说,肠易激综合征并不是纯粹的消化系统疾病,更像是一种“心病”。

三、消除肠易激综合征的自疗方法

除了听从医生的指导使用对症药物外,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依靠患者的自我管理。通过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善,就可以极大的缓解或是消除相应的症状。

1、不要焦虑: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而且很多患病的人还会胡乱猜想,认为自己可能是得了肠癌之类的“绝症”。结果精神负担愈发严重,病情也越来越重。所以有此病的患者,需要祛除不良情绪,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在心理上先“治愈”自己。

2、健康生活:既然此病是肠道易激,那么在生活中就要保持健康生活,避免“激惹”肠道的不良习惯。比如说每天要保证规律的三餐,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腹部受凉,作息要有规律。

3、定时排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建议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改善排便异常很有帮助。在排便时避免看书和玩手机,要专心致志的排便。便秘严重者,平时可以做仰卧起坐,锻炼腹肌的力量,协助排便。排便一天2次,或是两天1次;大便成型或是不成形,只要没有其他不适,都属正常。不必过于纠结于大便的情况,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4、腹部按摩:在肚脐部位热敷、腹部按摩,也有助于肠易激症状的缓解。不建议在睡觉时热敷,以避免烫伤。按摩时,用手掌在腹部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轻柔按摩10分钟左右,每日3次。

四、肠易激综合征应该怎么吃

消化系统的疾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如何正确的吃,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非常重要。在饮食上,主要注意三个方面。

1、避免刺激食物:饮食不要过热或过冷,也不要食用过硬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对于酒精、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过酸与过甜,是两种容易被忽略的刺激,也要避免。

2、避免产气食物:各种豆类(大豆、蚕豆、豌豆、豇豆等),还有洋葱、萝卜、红薯等食物会在消化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应避免食用。平时不要饮用含气的饮料,以及嚼口香糖,避免大量气体进入消化道。

3、增加纤维素:对于便秘症状较严重的人,可以食用含纤维素较多的水果、绿叶蔬菜来促进排便。但纤维素增多又会增加胀气的可能,所以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改善便秘,又不加重腹胀症状为宜。

五、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不要滥用抗生素:肠易激综合征所导致的腹泻不是细菌感染,服用抗生素无效,相反抗生素有可能造成肠内菌群失衡,从而加重症状或是引发新的疾病。所以腹泻的患者,不要擅自服用抗生素。

2、合理补充益生菌: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减轻症状。但只有专业的益生菌药物才会产生治疗效果,只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不要轻信那些宣称有益生菌的“保健饮品”的作用。

3、定期复诊与检查: 治疗时需要定期复诊,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时候也可能会并发其他消化道疾病,后者症状可能会被掩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症状突然加重,或是与原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如消瘦、黑便、黄疸、发热等)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综上所述,当查不出原因的腹胀、腹痛和大便异常时,有可能是患了肠易激综合征。需要详细的医疗检查之后,由有经验的医生确诊。在治疗的时候,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要滥用药物,减轻心理压力,才能有效治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