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松弛”成为一门生意-当前时讯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时间:2022-12-12 09:42:03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学会放松,学会关怀自己。 视觉中国供图

数据来源: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运营数据收集等获得。 柳友娟 制图 ■本报记者 肖雅文


【资料图】

最近,“松弛感”火了。如何找到一种更温和、更长期主义的方式与紧张、焦虑相处成了许多人的新课题。

松弛感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心理咨询、艺术疗愈、冥想、短期禅修……它们真的有效吗?当人们停下来、慢下来后,生活又该走向何处呢?

无法退换的消费

在“松弛感”流行之前,格林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紧绷”。

格林(化名)今年大四,宿舍6个人,有4个人准备考研。其中,她的目标最高。失眠、长痘、脱发、心悸……生理反应伴随压力接踵而来。

“大脑似乎无法停下,吃饭的时候,我要开两个屏幕,一边放着网课,一边刷着手机。我总想同时做很多件事,最后却一件也做不好。而这些事,往往很难和家人开口。”

格林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经过网友推荐,她找到了“简单心理”,随后在小程序进行了首次心理评估,包括上百道心理测试题和一个40分钟的线上深度访谈。

正是这次访谈,让格林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或许与童年经历相关。“小时候,我妈做生意很忙,她几乎看不到我的学习过程,只能看到我的学习结果。这让我从小就过度在意一件事的结果。”

随后她根据平台推荐选择咨询师,开始了一月一次的付费疏导。

“线上咨询收费标准相对较低,能选到400元一小时的咨询师,少玩两次剧本杀就能省出来。”

格林告诉记者,在每次咨询服务之后,咨询师都会根据她的心理状况,推送相关文章给她看,并监督她完成辅助练习,如晨读、默念、重复特定心理活动或动作等。“有些方法看起来很幼稚,但真的有效果。”

目前,格林已经有了固定的咨询“伙伴”。她不愿意将咨询师称为“老师”或“心理医生”,在她看来,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过程,自己不能抱有“病耻感”,也不能有其他的负担。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和格林一样幸运。

“她一开口,我就不想说话。”小胡(化名)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他曾在淘宝购买过一次心理咨询服务,不过还没等咨询时长结束,他就切断了对话。

“语音接通之后,她第一句话就是:你先说,你有什么问题?我的抵触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之后就很难和她深入对话。我甚至还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心态太封闭了。”

比起Know Yourself、简单心理、壹心理等资深心理服务平台,淘宝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收费更低,低于100元/小时的产品不在少数。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无效的心理咨询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方面,时间已经花出去了,另一方面,情绪上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是一次后果未知且无法退换的消费。”小胡感慨道。

那次咨询服务结束后,小胡重新翻出咨询师的简历,这才发现对方资历尚浅。“打开软件,二级心理咨询师、CPS助理咨询师、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叙事治疗师、督导师、情绪教练……各种称谓让人眼花缭乱,很难去判别、选择。”小胡坦言。

心理咨询“火热”的市场背后是“泥沙俱下”的现状。

记者采访了部分表示不会再复购咨询服务的消费者,他们表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咨询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不信任;二是对咨询服务的效果感到不满,认为没有达到舒缓、疗愈的目标。

网友“阿云”表示:“我感觉对方的知识结构还没我丰富。短短的一个小时,他一直在问题的外围打转,很难触及核心问题。因此不能对其产生信任感。”

事实上,与巨大的市场相比,国内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缺口很大,经历过正规、严格的专业训练者更加有限。据估算,中国约有140万的心理咨询人才缺口,而目前,仅有3万—4万人从事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工作。

关键词: